学术活动
物院论坛
物理学院学术论坛(第四讲):大样本黑洞质量分布
浏览次数:
主讲人: 刘继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
地点: 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(西301)
时间: 2020.12.25(周五)10:00–11:00
主持 联系人: 王科 kwang.astro@pku.edu.cn

报告摘要:刘慈欣在《人和吞食者》中这样描述曾经的恐龙文明离开地球的星际征程:再向前则会遇到强辐射和大群游荡的黑洞! 这大群的黑洞,是人类文明离开地球将面对的星旅暗礁,也是目前天文学家热切希望发现并深入研究的对象。五十余年来,人们在对黑洞等致密天体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,已经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二十来个黑洞,但是还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答。例如,理论预言大批存在的3-6个太阳质量的小黑洞为什么观测上缺失?LIGO引力波实验发现的大黑洞如何通过独立的天文手段来发现?这些都有赖于突破传统方法限制来发现更多恒星级黑洞。综合利用LAMOST监测、Gaia天测卫星数据以及后续视向速度监测,可以发现致密天体并进行质量测定。报告将介绍最近在这方面的努力,包括LB-1的发现和后续工作。最终目的是构建大样本致密天体质量分布,来解答恒星死亡黑洞形成等方面的基本问题。

报告人简介:刘继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、银河系三维结构团组首席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。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世界杯预选赛买球天体物理专业,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,其后到哈佛大学工作,历任爱因斯坦学者、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PI研究员。曾获得美国宇航局颁发的爱因斯坦学者奖、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优秀青年校友奖。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,201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岗位教授,2014年获得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,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2019年入选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。刘继峰研究兴趣为致密天体和恒星的多波段观测。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,其科研成果入选“2013年度22个中国科学家代表成果”,并入选“2015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及“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。2013年11月、2015年12月、2019年11月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《自然》发表科研成果。2013年的工作被《自然》列为新闻头条,并称之为“摘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”。2015年12月的工作被《自然》杂志称为“本领域2015年度五个重大发现之一”。2019年11月的工作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LAMOST采用新方法发现恒星级黑洞,引起天文界广泛的兴趣和后续研究。其科研成果为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外媒广为关注和报道,也为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。